翻开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塘东村和海西镇陡南村的《丁姓宗谱》,其《入华始祖历史渊源记》均赫然写着:“吾族始祖咸阳王赛典赤·瞻思丁,为大食国布哈拉(不花刺)回回族人。”两地丁姓共奉元初政治家赛典赤·瞻思丁为入华始祖,共认瞻思丁之孙乌马儿为泉州陈埭丁姓始祖。其称乌马儿曾孙丁善有三子。丁善长子丁宽夫之孙丁圁为浙江苍南后隆(桥墩)开基始祖,丁圁七世孙丁安秢为平阳塘川黄家山(今属鳌江镇塘川社区塘东村)始迁祖,丁善次子丁廉夫九世孙丁澄涛为平阳老陡门(今属海西镇宋埠社区陡南村)始迁祖。数百年间,黄家山、老陡门两地丁姓不断繁衍,至2012年已有1100多人。鉴于丁姓回民在平阳县民族结构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,故本文拟从其入华始祖与泉州始祖入手,探溯平阳丁姓回民源头。
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,赛典赤家族在不花刺之战归降
追根溯源,笔者查阅了《元史》125卷《赛典赤瞻思丁列传》,其中记载:“赛典赤·赡思丁,……回回人,别庵伯尔之裔。……太祖(成吉思汗)西征,赡思丁率千骑以文豹白鹘迎降,命入宿卫,从征伐,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。……中统二年,拜中书平章政事。……至元十六年(1279)卒,年六十九。”
此处“太祖西征”,指1219年至1221年间蒙古第一次西征。所谓“率千骑以文豹白鹘迎降”,发生于1220年3月成吉思汗兵临花剌子模国不花刺城下之时。此时赡思丁年仅10岁,绝不可能“率千骑”迎降(按:以瞻思丁卒年倒推69年,其生年为南宋嘉定四年,即1211年)。据13世纪波斯史学家志费尼《世界征服者史》第一部“不花刺的陷落”记载:“成吉思汗离此赴不花刺。617年穆哈兰月(1220年3月)初,他下营于该城门前。……第二天,……伊祃木和名绅作为代表,前去迎成吉思汗入城观察市镇和城池。……当代的伊祃木、沙亦黑、赛夷(sayyids)、博士、学者,在总管的监督下,替他们(指蒙古军队)看守马厩中的马匹,执行总管的命令。”明确记载了不花刺“迎成吉思汗入城”的“名绅”中有一位是赛夷(sayyids)。“赛夷”系阿拉伯语音译,即“赛义德”,亦译作“赛典赤”。也就是说,赛典赤家族是在1220年3月初在不花刺城归降的。至于“迎成吉思汗入城”的赛夷(赛典赤),与后来的赛典赤·瞻思丁属何关系,在13世纪波斯史家、伊利汗国宰相拉施特的波斯史名著《史集》第二卷“成吉思汗之子拖雷汗之子忽必烈合罕纪”中有明确记载:“不花刺人赛典赤的孙子,是在牙刺洼赤以后的至尊忽必烈合罕的宰相,合罕把哈刺章地区(蒙古语,意为云南)赐予了他。”这位“忽必烈合罕的宰相”,就是赛典赤·瞻思丁,其于“(元世祖)中统二年,拜中书平章政事”。瞻思丁的祖父即“不花刺人赛典赤”,就是《世界征服者史》记载的“迎成吉思汗入城”的赛夷(sayyids)。
蒙古军队攻打不花刺城
随同归降的应还有瞻思丁的父亲苦鲁马丁。元顺帝至元五年(1339)九月河南济源立的《济渎重建灵异碑记》有云 :“始祖赛天知苦鲁马丁。”《回族人物志(元代)》卷2《赛典赤·赡思丁》因此亦云:“他(瞻思丁)的父亲名叫苦鲁马丁。”归降后,苦鲁马丁率部随蒙古军队四处征杀。少年瞻思丁则被成吉思汗带在身边,“入宿卫,从征伐”。
“赛典赤”是先知外孙侯赛因支系嫡传圣裔
归降之前,赛典赤家族在花剌子模国属于贵族,瞻思丁祖父的身份是不花刺城的名绅。《元史》记载:“其国言赛典赤,犹华言贵族也。”《史集》与《世界征服者史》也记载,“赛典赤”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,与阿拉伯帝国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次子侯赛因(又译“忽辛”)支系嫡传的专称,其原意为“首领”“先生”,转义为“圣裔”。《世界征服者史》将其解释为“一种尊贵称号,指阿里经忽辛传下来的后人”。美国希提著的《阿拉伯通史》更明确指出:“哈桑和侯赛因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两个外孙。他们无数的苗裔,都被尊为圣后,在穆斯林中具有特殊的头衔。哈桑的子孙叫谢里夫(Sharif),侯赛因的子孙叫赛义德(Sayyid)。”因此,《元史》称赛典赤·赡思丁为“别庵伯尔之裔”。别庵伯尔是波斯语Paighambar的元代音译,意为先知、天使。《赛典赤家谱》(马尚文家藏本)更进一步记述,赛典赤·赡思丁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第三十一世孙。
不花刺古城
古代花剌子模国位于中亚西部,阿姆河下游,咸海南岸,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两国土地上。不花刺城(Bukhara)是该国主要城市,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,阿姆河支流泽拉夫尚河三角洲畔的绿洲中部。7世纪末,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征服花剌子模,不花刺成为帝国文化中心之一,赛典赤家族当于此时定居彼处。9至10世纪,不花刺成为波斯萨曼王朝的都城。11世纪,在突厥喀喇汗王朝治理下,不花刺继续保持着经济文化繁荣。12世纪初,这里兴起了花剌子模王朝。赛典赤·瞻思丁出生时,花剌子模已囊括中亚河中地区、霍拉桑地区与伊朗高原大部,控制着东西方贸易,不花剌城是该国宗教和文化中心。但在13世纪初叶的成吉思汗西征中,蒙古铁骑有如不可阻挡的狂飚,横扫中亚细亚,毁灭了花剌子模国。赛典赤家族与中亚、波斯、阿拉伯各地众多被蒙古军俘来的贵族、平民一样,在元朝户籍和其它官方文书上,被归为回回人,他们后来形成了中国的回族。
泽拉夫尚河
赛典赤·瞻思丁是较早被蒙古帝国重用的回回人。《元史·赛典赤瞻思丁列传》载:“(元世祖)中统二年(1261),拜中书平章政事,皆降制奖谕。至元元年(1264,南宋景定五年),置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,出为平章政事。……(至元)十一年(1274,南宋咸淳十年),遂拜平章政事,行省云南。”他治滇六年,政绩卓著。卒后,“赠守仁佐运安远济美功臣、太师、开府仪同三司、上柱国、咸阳王,谥忠惠”。其长子纳速刺丁随父赴滇,亦累官至云南行省平章政事。在滇期间,继承父亲政策,政声颇佳。卒后,“赠推诚佐理协德功臣、太师、开府仪同三司、上柱国、中书左丞相,封延安王。”
陈埭丁姓并非赛典赤·乌马儿支系
福建泉州的《陈埭丁姓族谱》称,纳速刺丁的次子乌马儿是陈埭丁姓一世祖,汉名丁谨;乌马儿之子杜安沙为二世祖,汉名丁嗣;杜安沙之子丁夔为三世祖。其中记述:“第一世(1250—1298),赛典赤·乌马儿,汉名谨,号节斋。生淳祐十年,卒大德二年。由苏行贾入泉,并任泉州港市舶司,为闽泉陈埭丁氏一世祖。第二世(1273—1305),赛典赤·杜安沙,汉名嗣,号述庵。生咸淳九年(至元十年),卒大德九年。为陈埭丁氏二世祖。第三世(1298—1379),汉名夔,号硕德。生大德二年,卒洪武十二年。始自泉城迁居陈埭,为陈埭丁氏三世祖。”塘川、陡南《丁姓宗谱》亦记:“原讳艾卜伯克,又名乌马儿,号节斋,住泉州港市舶司,为泉州陈埭始迁之祖,生于淳祐十一年(1251)。”但对照《元史》与《中国通史》,上述宗谱记述有五大疑点。
一是“艾卜伯克”与“乌马儿”并非同一人。白寿彝总主编的《中国通史》第八卷对此有载:“纳速剌丁有子十二人。长子伯颜,原名阿不别克儿(按:即艾卜伯克),世祖赐以伯颜平章之号,故名。至元二十九年(1292)官泉州,旋为河南江北行省平章。世祖颇欣赏其理财才能,擢为中书平章。……次子乌马儿,累官福建行省平章政事。至治元年(1321)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,领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事。”据此,乌马儿系纳速刺丁次子,艾卜伯克(阿不别克儿)是乌马儿的兄长伯颜,不可混为一谈。
泉州港
二是陈埭丁氏一世祖丁谨,绝非纳速刺丁长子伯颜。据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史专业王淑宁考证,元至元二十二年(1285)之前,伯颜一直在大都生活。至元二十二年始任龙兴行省左丞,二十九年(1292)任职江西行省时曾官泉州。三十年(1293)任河南江北行省平章,同年十一月迁中书平章政事。大德七年(1303)三月罢官,八年九月复为平章政事,十年再罢官,十一年(1307)被诛。其一生在泉时间不足1年,大德八年(1304)仍复职中书平章政事,卒年为大德十一年(1307),不可能是大德二年(1298)卒于泉州的丁谨。
三是陈埭丁氏一世祖丁谨,应非纳速刺丁次子乌马儿。据《陈埭丁姓族谱》记述,丁谨于南宋咸淳年间(1265—1274,元至元二年至十一年),“由姑苏行贾入泉,居于(刺)桐城之文山里”。而乌马儿入泉时间,当在南宋景炎二年(1277,元至元十四年)三月。景炎元年(1276,元至元十三年)十一月,元兵攻入福建。十二月初八(1277年元月),宋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、州司马田真子献城降元。二年三月,元廷以泉州降官治郡,随军入闽的乌马儿被任为泉州府同知。此后,乌马儿一直在泉州或闽浙行省任职,至治元年(1321)仍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,二年(1322)“卒于官”。因此,丁谨比乌马儿早来泉州3至12年,又比乌马儿早亡24年。
四是陈埭丁氏二世祖丁嗣,与乌马儿之子杜安沙亦非同一人。1952年在泉州城基掘出一方两面阴刻阿拉伯文的墓碑,背面刻有亡者名字、世系和卒年月日,中文译义为:“死者殉教者埃米尔·赛典赤·杜安沙,系赛典赤·乌马儿之子,……死者卒于七○二年二月九日。”乌马儿之子杜安沙卒年为回历七○二年二月九日,即元大德六年(1302)10月3日,而丁嗣却卒于大德九年(1305),两者相差3年。
泉州古城楼
五是乌马儿与杜安沙、丁谨与丁嗣两对父子的卒年记载均有过硬的史实依据,难以“历时久远,辗转传抄,笔误所致”所能解释。乌马儿卒年出于正史,杜安沙卒年出于墓碑,其准确性自不待言;而丁谨、丁嗣父子的卒年亦有陈埭丁姓三世祖丁夔(硕德)遗嘱为证,铁板钉钉。《陈埭丁姓族谱》存有丁夔临终遗嘱,称:自己刚满周岁(1298,大德二年),祖父丁谨就去世了;八岁时(1305,大德九年),父亲丁嗣又不幸逝世。其母陈氏(谥顺正)当年25岁,祖母陈氏51岁,三口之家,“顺正妣所处为艰,当元季仳离之际,舅殁姑老,絜八岁之孤三世一身,鞠育以底于成”。此遗嘱为当事人所立,所述事实为亲历者(其母、祖母)转述,具有极强可信度,进一步排除了丁谨、丁嗣卒年“传抄笔误”的可能性,从而证明了丁谨与乌马儿、丁嗣与杜安沙均非同一人。
泉州陈埭丁氏宗祠
综上所述,陈埭丁姓回民一世祖不可能是乌马儿或艾卜伯克,其二世祖亦非杜安沙。瞻思丁之孙伯颜、乌马儿确在泉州任过职,乌马儿后人也很有可能在泉州繁衍生息,但并非陈埭丁姓。《元史》记载伯颜、乌马儿有兄弟12人且各有后裔,《八闽通志》《泉州府志》亦称元代福建宣慰司、泉州府均有若干官员与纳速刺丁家族成员姓名相仿。也许陈埭丁姓系伯颜、乌马儿的三弟、四弟或六弟之后,其真实性有待我们进一步考证。
亦有可能系苏州穆斯林南迁泉州
陈埭丁姓回民亦有可能源出苏州。尽管他们现已声称,自三世祖丁夔(硕德)之时起,因遭“接二连三政治迫害,丁姓岂敢暴露官宦后裔,遂隐匿家史,虚托‘由苏货贾于闽泉’”,但从《陈埭丁姓族谱》中读到“(丁夔)硕德公商贩于外,往来苏、泉之间”,再联想“吾族丁氏,肇基于始祖节斋公(丁谨),由姑苏行贾入泉,居于(刺)桐城之文山里”,以及“相传有始祖讳(丁)谨者,往年贾于泉中,因卜居于城南隅”等记述,使人不禁感觉丁谨于南宋咸淳年间自苏来泉经商,最终卜居泉州城南文山里一事并非“虚托”。祖孙三代绵延于苏泉商贸绝非偶然,薪火相传、箕裘相继才符合历史逻辑。另外,丁氏自苏州落户泉州之前,亦有可能本来即是穆斯林。南宋末年,泉州已是中国第一大港,大批外国商人在此定居,所谓“涨海声中万国商”是也。丁氏若本是穆斯林,则其定居泉州更加顺理成章。丁谨卜居城南文山里时,泉州已环城遍植刺桐。每年春末夏初,可见一望无际的风樯鳞集,与红花如火的刺桐树交相辉映。异国风情,其宜居矣。
泉州刺桐公园
至于其家族在苏州之前又从何而来,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)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所撰《重建陈埭丁氏宗祠碑记》有云:“丁氏之先,自洛入闽,曰(丁谨)节斋公者,居郡城山里。三传至硕德公,徙居陈江(今陈埭)。”此碑现立于陈埭丁氏宗祠左侧,其中含意是最明显不过了。
而落户泉州港城之后,丁氏为何又要转迁陈埭耕读,《陈埭丁氏宗谱》对此另有记述。“传至三世祖讳(丁)夔者,植业于城南之陈江二舍许,因而迁居,子孙相传,隐伏耕读于其中,力行为善,咸知自远于法而保其家,故其属日以蕃。”据说当年“植业陈江(陈埭)”之议,首出丁善之妻庄淑懿:“丈夫当自营一方,括地力所出以长赀产、充贡税,即进不能效古人输助边饷,退亦不能为素封,安能向市廛混贾竖,规规逐微息耶?”细细读来,当有三大原因。一是为了“自营一方”,不再“向市廛混贾竖,规规逐微息”;二是“隐伏耕读于其中”,“自远于法而保其家”;三是已“植业于城南之陈江”,有产业基础为依托。元至元二十六年(1366),丁夔(硕德)携子丁善、媳庄淑懿及孙宽夫(妈保)、廉夫(观保)、志夫(福保)等三代七人,迁出泉州城,来到陈棣开基。丁宽夫即平阳塘川黄家山丁姓始迁祖丁安秢的八世祖;丁廉夫即平阳老陡门丁姓始迁祖丁澄涛的八世祖。
刺桐花开,枝蔓横江。
转载请注明:常州茗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» 司考培训 » 万国司考退款(万国司考怎么样)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B5编程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